道教养生之法区别于其他养生方式的凸显之征从全真教的修行理念中便可见一斑:以人为先,长足炼养,身心同进,性命双修;简而言之便是身心俱重,通过养心,辟谷,导引,膳食滋补,太极八段锦,五音五老音疗之学等由外及内对人的身体健康,心灵澄度进行直观的改善。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早期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更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道教养生要求人们重视自己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养生长寿重要的前提条件。道教先贤曾这样教导养生者:“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自行。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也就是说,道教在修炼养生中常讲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难成。为了强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修养,道教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
强调必须要做到与人为善、积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救人之急、悯人之孤等。通过这些具体的道教行为规范净化社会,净化人们的心灵,终就可达到不求寿而寿自延的目的。
“辟谷”,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源自东方仙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即不吃五谷杂粮,而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
辟谷,常与服气相联,称服气辟谷。服气,顾名思义就是服食空气,后受道家思想影响,而称服食精气或天地元气。这是以气代食之功,服气辟谷修炼法是道教历来讲究的道法,从汉代起就有道士服气辟谷的传说,而且历朝历代仿效者不乏其人。
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平衡的膳食营养不仅是人的智力、身体潜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增强人的体质。本文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种营养素对人体的重要的作用,继而介绍了一些平衡膳食营养的具体措施,从而说明了要保持人体健康,就必须注意膳食营养的道理。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八段锦是一种中国古代气功功法,形成于宋代,出现在南宋洪迈的《夷坚乙志》中。由八种肢体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八段锦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这是一种集锦多种练习方法的功法;二是源自一种名为“八段锦”的织锦,表示练习时动作连绵。八段锦是在中国古老的导引术中流传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大的一种,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
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百病生于气,止于音.古代的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